- 陈国星讲师-企业IT团队技能提升引领者
- 展“芯”再出发 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系统上线瞄定下个十年
- 人保财险携创新科技解决方案亮相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
- 人保财险携创新科技解决方案亮相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
- 数字检察 检察机关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的困境与纾解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928851055
电话:13928851055
邮箱:sgbwre@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南一街14-16号华信大夏四楼
展“芯”再出发 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系统上线瞄定下个十年
历时3年,涉及739个产品、2550万个客户、3450万个账户、2751个服务接口……4月5日,经过47个小时的“关键时刻”,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系统项目群成功上线,“云+分布式+全栈国产化”的技术路线正式落地,目前已平稳运行月余。
这是深圳农商银行70多年发展征程的又一次高光时刻,这家深圳本土法人银行也再次成为农商系统阵营的领跑者。早在2022年4月底,深圳农商银行便启动了三代核心系统建设,推动银行核心系统由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实现核心系统外国小型机的国产替代,这也是深圳农商银行立行以来规模最大的信息化项目。此时此刻,换发“芯”机之后的深圳农商银行,是否脱胎换骨?又何以赋能未来?
核心系统一直以来被公认为银行的“心脏”,是支撑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石,也是其数字化硬核指标的直接体现。
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度演进,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已成为我国金融行业重大战略方向和核心要求。伴随着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升级,对银行核心系统的开放性、稳健性和可拓展性提出更高要求。
不过,目前不少银行的核心系统、信用卡系统等由国外企业提供服务。以国产化自主可控的“确定性”来应对国际形势诸多“不确定性”,成为必选题。
放眼业界,其实已有先行者:国有大行及股份制行近年来启动或完成了核心系统的全部或局部重构,头部城商行也紧锣密鼓开展核心系统从集中式向分布式的迁移,加速核心系统国产化与上云步伐。但是由于换“芯”周期长、成本高、技术门槛等现实因素,进行核心系统升级改造的商业银行不多。据华为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发布的《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显示,仅有23%的金融机构选择以新的核心系统替代原有核心系统。
这家银行深知,置身于数字化转型、金融强国、国家信创战略、自主可控的时代趋势下,内驱力才是一家金融机构永葆创新动能的密码。作为与特区同频共振陪伴成长的本土金融机构,拥抱潮流还不是最优解,主动求变、自我革新才是“正确解锁姿势”。
不过,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是对银行长久战略定力和底层实力的“试金石”。此时,我们需要追溯时光,透视深圳农商银行的“进化基因”和“自驱密码”。
实际上,早在1998年,深圳农商银行率先在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独立开发了第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内部称为一代系统,解决了该行“脱钩”后独立自主的问题。
改制之初,2006年这家银行再次“换芯”,启动二代核心系统的开发,并于2010年上线。二代系统解决了深圳农商银行茁壮发展的问题,该系统至今已稳定运行10多年。未雨绸缪的是,早在2010年,深圳农商银行开始建设异地数据中心,为其业务连续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1年,该行新的五年战略规划敲定,数字化转型路线明朗,破茧蝶变正当其时。2022年4月,深圳农商银行正式启动第三代核心系统建设,顺应趋势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变革,开启“一盘棋”谋划、“一体化”统筹、“一站式”推进之路。可以说,这家银行深植血脉里的科技内核一直未变;主动求变的姿态,也早就有迹可循。
对于这家“小而美”的金融机构而言,如果说拥抱趋势主动求变是时代奏鸣曲,那么三代核心系统的研发历程则是攻坚持久战。
“三代项目最早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建设范围广、实施工期长、财务成本高、参与人数多。此外,系统建设之初的技术路线并不完全清晰,上不上云也有不同论调等,每一个决策和选择,都干系重大。”深圳农商银行分管科技的副行长罗强如是坦言当时的承压。
众所周知,银行核心系统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其建设难度超过一般的项目,五成以上中小金融机构仍在观望,或仅进行小范围的试水改造。
更换核心系统究竟有多难?有工程师这样比喻:好比一场顶尖的外科手术,更换心脏的过程中还要保持原有心脏持续跳动并维持机体正常——这既是行业的集体挑战,也倒逼深圳农商银行积极“赶考”。
此时,一场围绕三代核心系统的探讨和辩证也随之拉开,首要便是“技术路线选择”。近几年,国内银行业核心系统正在由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转型,并同步推进自主可控战略,实施国产化替代。分布式系统,意味着如果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其他区域仍保留功能,以维持系统继续运作。
经过详尽的调研、严密的论证,反复推演验证,深圳农商银行三代项目最终选择了“云+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分布式数据库”一步到位的技术路线,并将建设范围锚定在“核心交易+企业总线+总账+柜面”四大中枢系统。
那么,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该行给出方案:使用国产化的技术产品,逐步摆脱IKaiyun官网中国BM、Oracle等国外技术依赖,规避软硬件供应链风险,实现高可控。
2022年10月,深圳农商银行观澜同城云数据中心落成,与罗湖云和武汉云这“三朵云”共同构成了同城双活、异地灾备的“两地三中心”的云基础架构体系,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可以说,这“三朵云”作为该行业务系统的技术底座,不仅为三代系统提供算力和存储,也由此迈开了国产化科技架构升级的关键一步。
“两地三中心”的运筹帷幄,也折射了该行对于灾备能力的远见。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对金融数据中心容灾建设的标准提高,核心系统“双活”项目上线的银行越来越多。
一次天灾,至今依然让人惊心动魄。2023年9月7日,受台风“海葵”关联影响,深圳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暴雨。9月8日凌晨2点左右,因遭遇雨水倒灌,该行位于罗湖的机房断电。2点10分,该行发出“整体切换”指令,将罗湖生产系统整体切换至武汉数据中心,10分钟完成核心系统和19分钟完成所Kaiyun官网中国有数据库的“穿越之旅”,成功避免了因信息系统停摆而导致全行运营业务中断事件发生。当天上班后,该行所有业务均正常开展。
“经历了特大暴雨事件后,进一步证明我们选择的技术路线的先见,也印证了我们的技术架构转型是正确的。”该负责人坦言。
三代核心系统上线之后,客户旅程和业务体感也有明显优化。个人客户走进深圳农商银行的营业厅,以往在柜台办理一项复杂业务,有时候需要看摄像头7次、签名5次,现在都只需要一次,也就意味着客户只需一次资料提供、一次识别、一次签名、一次打印即可完成业务办理。
实际上,肉眼可见的只是潜藏的冰山一角。这家银行的“内功”,已然脱胎换骨。
数据是最佳佐证:随着三代核心系统项目的技术投产,超3450万个账户和2550万个客户的存量数据已经无缝迁移至全新的核心系统。与上一代系统相比,三代系统承载能力提高2倍以上,可承载日均交易量超3000万笔,交易高峰TPS值从二代的2500笔/秒提升到6000+笔/秒,高峰期内联机交易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120毫秒,能够有效支撑未来十年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业务转型。
简而言之,拥有“新核心”之后,这家银行极大提升了业务创新效率、数据治理能力、营销能力,将有效激发前台的营销潜能,降低运营成本,并全面支撑该行的集团化战略。换而言之,深圳农商银行在高手如林的金融江湖里有了更多“撒手锏”,也有了读懂未来的更深厚底气。
更为关键的是,这次更新换“芯”正好处于炙手可热的AI风口。目前,AI大模型发展迅速,已在金融等重点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对此,该行技术人士阐释,包括如何接入AI、探索AI赋能业务场景等等,“三代”系统为深圳农商银行奔向AI新时代打好了科技底座,有助于更好抓住“人工智能+金融”的融合创新带来的增量机遇。
毫无疑义,银行服务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在大小,而在快慢;不在朝夕之“计”,更在久久为功。只有顺应天时地利,才能水到渠成。
多年来,与深圳的创新精神一脉相承,深圳农商银行主动将“科技立行”理念刻进自身基因并不断“自我进化”,大力布局底层科技力量推动“强基固本”,改造底层技术蓄力数字技术优势,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引领业务发展,构筑自身的“马利克曲线”和持续竞争“护城河”。此时,置身于科技自主、金融强国的主旋律下,焕新出发、以新求变的深圳农商银行如何剑指未来,值得期许。
-
2025-05-16陈国星讲师-企业IT团队技能提升引领者
-
2025-05-16展“芯”再出发 深圳农商银行三代核心系统上线瞄定下个十年
-
2025-05-16人保财险携创新科技解决方案亮相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
-
2025-05-16人保财险携创新科技解决方案亮相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
-
2025-05-16数字检察 检察机关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的困境与纾解
-
2025-05-16深圳中电分布式智能微网方案:打破传统实现“光伏+储能”智能运维!
-
2025-05-15中国量子密码技术实现双重加密
-
2025-05-15盐城市《关于推进我市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