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路开挂到四处受限分布式光伏“劫波难渡”!
- 交通+能源:“两网融合”开启新篇章
- 答疑篇:分布式技术是如何引爆人工智能的?
- 数据库厂商OceanBase任命AI战略一号位全面进入AI时代
- 交通银行与鸿蒙生态共建金融数字化新范式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928851055
电话:13928851055
邮箱:sgbwre@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南一街14-16号华信大夏四楼
交通+能源:“两网融合”开启新篇章
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燃料供应、产业培育、要素保障等领域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交通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新篇章。
4月10日,宁波至义乌新能源重型卡车运行线上的首批两座充电站在宁波北仑正式投用,一辆刚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完成卸货任务的纯电动集装箱卡车,平稳驶入港区附近的新能源重卡充电站,为国内首条市场化、规模化运行的新能源重型卡车线路启动按下“快进键”。与此同时,在山东荣乌高速公路服务区,一排排光伏板正将清洁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电动重卡充电桩源源不断地输送绿电;在天津港600717)自动化码头,无人驾驶集卡与换电站正高效协同作业,展现出未来港口物流的智能化图景……这些场景正是我国“交通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
4月25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装备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就近就地消纳比例稳步增加。《意见》围绕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燃料供应、产业培育、要素保障等领域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交通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新篇章。
近年来,我国交通与能源领域都经历了深刻变革。一方面,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另一方面,交通领域电气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对能源供应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交通与能源“双网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意见》为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意见》明确,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导向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比例保持高位,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开发的绿色电力以就地就近消纳利用为主。
以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型卡车运行线路为例,一头连接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一头连接着宁波舟山港主港区,沿线物流运输繁忙,每天约有集装箱卡车2000—2500辆。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给《中国能源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辆车年均行驶10万公里计算,每年充换电约3000万千瓦时,宁波为该线辆纯电动集卡年减少碳排放可达4.8万吨。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型卡车运行线路架起了港口与内陆企业间的“绿色动脉”,将推动物流运输干线的碳排放、运营成本“双降”。同时,通过“港口装卸—干线运输—能源补给”全链条电动化,为全国交通能源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当前,浙江正探索构建覆盖全省的绿色重卡运营网络和电动重卡补能网络。“以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型卡车运行线路为起点,新能源重型卡车运输场景将逐步拓展至以港口为中心的其他运输干线。”浙江慧电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博阳介绍。
4月23日,浙江省首批规模化电动集装箱卡车超充站也在宁波市北仑区开工建设。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深度参与建立“物流管理平台+电力企业+物流机构”三方契约管理模式,明确设施建设、运营保障、收益结算与服务责任。“下一步,我们计划以此为样板,在绍兴、台州等地启动商务模式复制,预计2028年实现浙江省各地市电动集装箱卡车充电设施全覆盖。”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意见》要求,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10%。“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交通运输行业用能占比在17%左右,仅次于工业和建筑业。而在交通用能结构中,电力占比不到5%,绿色电力占比不到2%。”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娜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通运输行业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近90%,绿色转型任务十分艰巨,亟待优化用能结构。
张娜认为,交通运输行业提高电能占比潜力最大的领域是汽车运输特别是卡车运输,轻卡可以广泛使用电能。道路沿线的服务区需要增设更多的快速充电设施以满足需求。长途汽车包括旅游汽车、出租车、邮政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应逐步实现完全电动化。机场和港口、公路和铁路沿线、服务区应加大分布式光伏和风电建设力度并配备一定规模的储能、充电设施。
《意见》提出,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补链强链。加快新型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绿色燃料等产业培育,保障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高质量稳定供应。推动清洁能源发电设施、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等产业升级,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体系。积极拓展市场需求,孵化培育电池拆解回收、退役光伏组件再利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等产业。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跨界合作,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交通与能源的融合,不仅仅是两个基础设施网的简单叠加,更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深刻变革,催生新的产业机遇。”中国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永晟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将出现,例如,光伏公路、充电桩网络、综合能源补给站等。这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跨领域的技术和资本投入,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二是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的发展将得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将更加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本身可以成为分布式能源的发电点,也可以成为储能系统的应用场景,这将改变传统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三是电动汽车、新能源重卡等交通工具的制造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关产业链将得到完善。交通与能源的融合,对交通工具的能源系统、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将推动交通工具制造产业的升级换代。四是交通与能源的融合,还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如电池拆解回收、退役光伏组件再利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冯永晟认为:“这将促进交通和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跨界合作,形成新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用能转型取得显著进展,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初具规模,全国依托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120万千瓦,未来全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提升具备较大潜力空间。他建议,一方面,构建全域充电网络,突破补能瓶颈。加快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化布局,重点聚焦城市公共区域、交通干线、物流枢纽等场景,同步探索智能充电、换电模式的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充电流程优化与充电设备升级,降低用户补能等待时长,全面提升充电设施服务效能。另一方面,深化交通能源联动,强化电网韧性。建立交通系统与能源网络双向交互共享机制,围绕铁路、公路、水运等个性化交通用能需求场景,积极推广车网互动、先进智能储能系统等技术模式的示范应用,增强电网对交通用能波动的适应性与弹韧性,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与主配网互补互动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交通网与能源网的融合,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连接,更是信息层面的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为交通与能源的融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孙传旺指Kaiyun官方网站出,构建数字生态平台,赋能智慧管理。推动“云大物移智链边”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在电网调度各环节广泛应用,搭建交通能源一体化数智平台,强化充电桩运行状态、车辆能耗特征等数据全天候、实时性监测,完善电网设施功率预测、远程操控、智慧检修、实时取证一体化功能,提高交通能源融合网络的安全运行与应急保障能力。
“当前,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交通与能源领域,为两大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冯永晟指出,数字化交通、智能电网以及泛在的互联网技术,构成了这一变革的三大支柱。具体而言,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正推动电网向智能化调度与管理方向迈进,显著提升了电网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了能源与交通信息的实时共享与高效交换,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对交通流量、拥堵状况等实时数据与能源生产、消费信息的融合分析,可以实现对能源与交通的协同调度,从而显著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动整个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为此,《意见》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协同互动。推动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信息交互共享机制,加强交通能源供需大数据分析预测。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能源系统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运行调节。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交通网、能源网和信息网的深度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冯永晟表示,“这将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交通方式低碳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在丹江口库区、长三角等地区打造区域性船舶电动化先行区,并建设一批(近)零碳服务区、港口等重点工程。
张娜指出,丹江口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其生态保护直接关系到国家水资源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库区船舶电动化,能够有效减少燃油污染,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得以实现。而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内河航运最为繁忙的区域,船舶排放问题尤为突出。该地区拥有全国近1/3的内河运输船舶,推进电动化改造,对降低污染物排放、助力“长江大保护”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丹江口库区依托湖北东湖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船舶电力推进系统、陆上联调试验平台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其核心动力系统已占据全国超60%的市场份额,为电动船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张娜表示,长三角地区则可依托江苏、上海等地成熟的船舶制造产业链和领先的新能源技术优势,具备规模化推广电动船舶的条件。例如,江苏省发布的《新能源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打造沿江产业集群,支持电动船舶关键技术研发和试点应用,为长三角地区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娜进一步指出,丹江口库区船舶电动化将以客渡船、货运船为主,侧重于换电模式和岸电网络建设。例如,十堰市计划在汉江、堵河等水域布局“一主两翼多点”的充换电设施网络,以适配短途运输需求。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涉及大型船舶与港口作业,将重点推广纯电拖轮、集装箱船Kaiyun官方网站等,并采用兆瓦级超充技术和船网互动模式。例如,连云港已建成全国首支纯电拖轮船队,每年可减排900吨二氧化碳,并通过虚拟电厂技术参与电网调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长三角地区将聚焦高技术船舶、高端海工装备、绿色智能船舶、特种船舶、深海锚泊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支持骨干船舶海工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我国船舶工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
2025-05-02从一路开挂到四处受限分布式光伏“劫波难渡”!
-
2025-05-02交通+能源:“两网融合”开启新篇章
-
2025-05-01答疑篇:分布式技术是如何引爆人工智能的?
-
2025-05-01数据库厂商OceanBase任命AI战略一号位全面进入AI时代
-
2025-05-01交通银行与鸿蒙生态共建金融数字化新范式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
2025-05-01携手创未来“HarmonyOS 协同・创新”技术沙龙在济南顺利举办
-
2025-05-01北京预计2027年初步建成国家级区块链枢纽节点
-
2025-05-01连亏三个季度天合光能力挺TOPCon技术主流地位